# 金融学
-
货币政策传导与货币政策调控
货币作为银行的负债通过“形而下”的定义,推动贷款创造存款和货币乘数效应。同时,货币被视作经济的“记忆”,在经济中扮演存储和流通的关键角色。超额存款准备金对商业银行经营至关重要。利率决定方面,费雪效应与流动性效应相互作用,决定了真实利率。货币政策分为常规(利率走廊)和非常规措施,后者在伯南克路线图中有详细描述,用以应对特殊经济条件。
-
从内部失衡到外部失衡
本文探讨了从内部失衡到外部失衡的经济问题,深入分析了全球经济中的储蓄过剩和全球失衡现象。通过拉姆齐模型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数值模拟,探讨了外部失衡与国际收支危机的关系,以及国际支付工具在此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回顾了资产价格泡沫和历史上的国际收支危机,包括亚洲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文章指出,尽管次贷危机不是国际收支危机,但也探讨了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同时强调了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相对幸免于难的情况。
-
消费与储蓄的决定
本文探讨了消费与储蓄的决定因素,以及中国面临的消费不足和储蓄过剩的实际情况。首先分析了中国经济需求面的关键问题,包括拉姆齐模型在此背景下的应用。进一步探讨了单期单个消费者和单期多个消费者的优化问题,以及企业和居民在资本积累中的角色。对理性预期和储蓄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比较了总储蓄与净储蓄的概念及其在中国经济中的应用。最后,通过建立模型,量化分析了这些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展示了理论与实际数据之间的对比。
-
中国消费不足及其成因
本文探讨了中国消费不足及其成因。首先,分析了中国企业储蓄与居民储蓄的异常现象,深入探讨导致中国消费不足的多种原因。其次,运用拉姆齐模型进行分析和数值模拟,探讨了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消费水平。进一步讨论了萨伊定律在中国消费不足问题中的适用性,以及强调不能单方面归咎于国企,提出推进消费转型的国企改革的建议。
-
从供给面到需求面研究方法论的转变
本文探讨了从供给面到需求面的研究方法论转变。首先,介绍供给面分析和需求面分析的区别。然后,通过菲利普斯曲线消失的例子,探讨理性预期革命对经济学的影响。接着,分析均衡经济学方法论及其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应用,并讨论对理性的哲学讨论。最后,介绍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强调其在理解复杂经济现象中的重要性。这些方法论的转变反映了经济学研究从注重生产要素供给到关注市场需求与预期的变化。
-
新-新古典综合给出的正统答案
本文探讨了新-新古典综合给出的正统答案。首先,介绍当前主流宏观经济学(新-新古典综合)的思想源流,包括古典理论、凯恩斯理论和新古典综合(neoclassical synthesis)。然后,解释新-新古典综合(New-neoclassical synthesis)的发展及其对宏观经济学的影响。讨论了宏观经济学发展的驱动力和新-新古典综合的世界观,以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最后,总结了思想的力量及其在经济学研究和政策制定中的重要性。
-
后凯恩斯学派给出的不同答案
本文探讨了后凯恩斯学派对宏观经济问题的不同解答。首先,分析次贷危机对新-新古典综合的挑战,回顾非正统宏观经济理论的历史渊源,以及古典与凯恩斯学派的争论。重点介绍后凯恩斯学派及其描述需求不足的剑桥模型,并探讨该模型的应用。接着,分析后凯恩斯经济学对中国经济的启示,包括对经济事实的观察和对中国经济的讨论。最后,总结后凯恩斯学派与新-新古典综合对经济学研究和政策制定的启示。
-
从总量到结构的供给面分析
本文探讨中国经济从总量到结构的供给面分析。首先,介绍如何把握索洛剩余,并讨论生产技术的资本密集度和选择。然后,分析在自由竞争市场中的静态产业选择和自由竞争经济体产业结构的动态变迁。进一步,讨论发展战略与经济绩效的关系,特别是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最后,分析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讨论的必要性,旨在理解中国经济发展路径及其供给面分析的背景和影响。
-
中国经济供给面的分析
本文探讨分析中国经济问题的经济学方法,特别是从供给面进行分析。首先,通过供需分析来理解经济现象,并举两个例子说明其应用。然后,用数学语言解释从国民财富到GDP的转变,定义国民财富及其重要性,并探讨GDP中的价值判断。介绍三种计算GDP的方法。接着,进行经济增长的供给面分析,讨论规模报酬不变、稻田条件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一步探讨涨工资能否推进消费转型的问题。最后,介绍索洛模型与增长计量,包括增长计量方法、索洛模型的稳态、储蓄的黄金律,以及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数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