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线性回归改进Rideg&Lasso

作者: pdnbplus | 发布时间: 2024/06/25 | 阅读量: 208

# 多元线性回归改进 -- 潘登同学的Machine Learning笔记 @

(简单回顾)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总目标:预测

  • 模型: $$ y = \beta_0 + \beta_1x_1 + \cdots + \beta_kx_k $$

  • 优化目标:MSE $$ Loss = \sum_{n=1}^{m} error^{2} = \sum_{n=1}^{m} (\hat{y} - y)^{2} $$

  • 优化方法:梯度下降法 $$ \theta_j^{t+1} = \theta_j^{t} - \eta \bullet gradient_j $$

归一化normalization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一个问题: > 如果现在多元线性回归中有两个x, 分别代表$x_1$土地价格和$x_2$中长期贷款利率, y表示房价水平;我们知道利率水平都是以5.1\%这样的百分数形式出现的, 而土地价格动辄百万; > 根据经济学的直觉, 在多元线性回归中$\theta_1$肯定要比$\theta_2$小得多, 不然因为$x_1$的量级远超过$x_2$,房价就由土地价格完全决定了;

再看回我们的梯度下降算法: $$ \begin{aligned} \theta_j^{t+1} &= \theta_j^{t} - \eta \bullet gradient_j \ g_j &= (\theta^{T}X - Y)x_j\ \end{aligned} $$

仔细揣摩上式,可以发现梯度下降法其实是受两个因素影响的:

  • $\theta$距$\hat{\theta}$的距离, 也就是距要求的$\theta$的距离;
  • $gradient$的大小;

可以观察到$g_j$的大小其实是收到$x_j$影响的, 而量纲大的土地价格$gradient_1$就会大, 走的就快;而碰巧量纲大的$\theta_1$又比较小, 假设起点都是0, 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theta_1$能更快的收敛;

所以我们需要消除量纲, 消除量纲这种事情其实在数据统计分析里面也经常做, 目的其实差不太多,我们只是用梯度下降的视角去解释了一下;

归一化的方法

  • 最大值最小值归一化 $$ X_{i,j}^{*} = \frac{X_{i,j}-X_j^{min}}{X_j^{max}-X_j^{min}} $$ 注意:如果数据中有离群值, 即一个很大的$X_{k1}$那么整列$X_1$数据都会变得非常接近0,而只有一个1, 这样数据就失去了意义, 这种方法不好;

  • 标准归一化 $$ X_{i,j}^{*} = \frac{X_{i,j}-X_j^{mean}}{X_j^{std}} $$ 注意:标准归一化并不能将数据缩放到0-1之间, 但是他能显著增加梯度下降法的速度;

回到梯度下降法

$$ {\begin{pmatrix} \theta_0^{t+1} \ \theta_1^{t+1} \ \theta_2^{t+1} \ \end{pmatrix}} = {\begin{pmatrix} \theta_0^{t} \ \theta_1^{t} \ \theta_2^{t} \ \end{pmatrix}}- \eta (\theta^{T}X - Y) {\begin{pmatrix} X_0 \ X_1 \ X_2 \ \end{pmatrix}} $$ 考虑下面的情形:

对所有的$\theta$而言, $\eta (\theta^{T}X - Y)$是共用的, 要是所有的数据维度,都是正数的话, 那么$\theta$在每一次梯度下降中更新的方向都是一样的(同增同减)

像下图所示,要想从 wt 更新到 w* 就必然要么 W1 和 W2 同时变大再同时变小,或者就 W1 和 W2 同时变小再同时变大。不能走蓝色的最优解路径,即 W1 变小的时候 W2 变大。(机器学习中的模型其实就是参数, 说训练模型,其实就是调整参数, 参数用$\theta$或W来表示都可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问题:怎么能让 W1 变小的时候 W2 变大呢? > 改变数据的符号就可以啦!让X中的数有正有负就能实现蓝色路径这样的;而标准归一化减去均值的操作就能到达目的!!!

来个小例子试一试?

#%%归一化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MinMaxScaler,StandardScaler
import numpy as np
scaler = MinMaxScaler()
temp = np.arange(5)
print('最大值最小值归一化...')
print(scaler.fit_transform(temp.reshape(-1,1)))  #先摆成列再做归一化

scaler1 = StandardScaler()
print('均值归一化...')
print(scaler1.fit_transform(temp.reshape(-1,1)))
# 打印结果
print('均值为:', scaler1.mean_)
print('标准差为:',scaler1.var_)

正则化regularization

  • 过拟合和欠拟合 > (1) under fit:还没有拟合到位,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准确率都还没有到达最高。学的还不到位 > > (2) over fit:拟合过度,训练集的准确率升高的同时,测试集的准确率反而降低。学的过 度了,做过的卷子都能再次答对,考试碰到新的没见过的题就考不好。 > > (3) just right:过拟合前训练集和测试集准确率都达到最高时刻。学习并不需要花费很多 时间,理解的很好,考试的时候可以很好的把知识举一反三。真正工作中我们是奔着过 拟合的状态去调的,但是最后要的模型肯定是没有过拟合的

如下图, (1)表示欠拟合, (2)表示过拟合, (3)表示刚刚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鲁棒性Robust > 正则化就是防止过拟合,增加模型的鲁棒性 robust,鲁棒是 Robust 的音译,也就是强壮的意思。就像计算机软件在面临攻击、网络过载等情况下能够不死机不崩溃,这就是该软件的鲁棒性。鲁棒性调优就是让模型拥有更好的鲁棒性,也就是让模型的泛化能力和推广能力更加的强大。 > > 而对于MLR模型来说, 当X有波动的时候, 对于预测结果并没有什么影响, 那这个模型的鲁棒性就比较好了; > > 所以正则化(鲁棒性调优)的本质就是牺牲模型在训练集上的正确率来提高推广能力, $\theta$ 在数值上越小越好,这样能抵抗数值的扰动。同时为了保证模型的正确率 $\theta$ 又不能极小。 故而人们将原来的损失函数加上一个惩罚项;

正则项

  • L1正则项 $$ L_1 = \sum_{i=1}^{m} \left\vert \theta_i \right\vert $$
  • L2正则项 $$ L_2 = \sum_{i=1}^{m} \theta_i^2 $$

正则项其实就是范数, 代表代表空间中向量到原点的距离;并非所有距离都像我们几何中的距离, 只有欧氏空间的距离度量是用平方和开根来计算; L1范数就是曼哈顿距离, 如下图,绿色的就是欧式距离,其他都是曼哈都距离:

曼哈顿距离

Lasso回归 和 Ridge岭回归

在原有的多元线性回归的Loss后加上一个L1正则项后,就产生Lasso回归

在原有的多元线性回归的Loss后加上一个L2正则项后,就产生Ridge岭回归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L1稀疏L2平滑

通常我们会说 L1 正则会使得计算出来的模型有的 $\theta$ 趋近于 0,有的 $\theta$ 相对较大,而 L2 会使得 $\theta$ 参数整体变小,这是为什么呢?

  • 从梯度下降法考虑

    • Lasso回归

      Loss函数: $$ Loss_{Lasso} = \sum_{i=1}^{m} (\hat{y} - y)^{2} + \lambda \sum_{i=1}^{n} \left\vert \theta_i \right\vert $$ 梯度: $$ g_j^{Ridge} = (\theta^{T}X - Y)x_j \pm \lambda $$

    • Ridge岭回归

      Loss函数: $$ Loss_{Ridge} = \sum_{i=1}^{m} (\hat{y} - y)^{2} + \frac{\lambda}{2} \sum_{i=1}^{n} \theta_i^2 $$ 梯度: $$ g_j^{Ridge} = (\theta^{T}X - Y)x_j + \lambda \theta_i $$

我们可以看到是 L1 每次会多走$\eta$的幅度,我们知道$\eta$学习率一开始设置一个常数,学习率是 0.5 的话,比如$\theta_1$ 多走 0.5,$\theta_2$ 也是多走 0.5,反观 L2 每次多走的幅度是之前的 2 倍的 $\theta_i^t$,学习率是 0.5 的话,那么就$\theta_1$就多走$\theta_1^t$,$\theta_2$ 就多走 $\theta_2^t$;

观察上图, 红色区域其实是正则项本身的一个函数等高线图, 而紫色区域是原Loss的等高线图,要使他们的之和最小的$\theta$就是他们的交点处(细品, 把这两个函数当作三维图的话,他俩一叠加,最小值就出现在交点处)

而对于L1,交点常会出现在坐标轴上, 而L2会使得$\theta$都减小

  • 深入理解L1稀疏L2平滑

接着上图, 对于原本Loss的最小点(紫色点), 加上正则项,他就得往原点附近靠;

而根据Lasso的导数, $\theta$的移动步长都一样(即$\theta_1$向左走一单位, 那$\theta_2$也会向下走一单位), 这样一走容易走到坐标轴上(如果提前与方形区域相交, 就不会在坐标轴上)

但对于Ridge岭回归来说, 当$\theta_1$越接近0的时候,它走的就越慢, 就相当于在等待$\theta_2$接近0, 所以L2与L2等高线相交的位置一般不会是坐标轴;

L1稀疏的应用--特征选择

因为L1稀疏, 有一些$\theta_j$会变为0, 就意味着这些属性的数据其实是没啥意义的, 就可以帮助我们筛掉一些特征, 减少计算量, 让我们专注在重要特征的处理上;

Lasso与Ridge例子

  • Ridge(L2)
#%%ridge_regression岭回归(l2)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Ridge

np.random.seed(2)
x = 2*np.random.rand(100,1)
#观察值         误差(服从正态分布)
y = 5 + 4*x + np.random.randn(100,1)

reg = Ridge(alpha = 0.4,solver = 'sag')  #sag表示随机梯度下降
reg.fit(x,y)   #这里的x不用传截距项
print(reg.predict([[2]]))  #这里预测值一定要是矩阵形式(二维数组)
print(reg.intercept_)
print(reg.coef_)

可以尝试修改一下alpha参数, alpha越大就表明越看重模型的泛化能力, 当alpha设置为0时, 就相当于普通的多元线性回归, 如果设置为0, 跑一把模型, 会显示Coordinate descent with no regularization may lead to unexpected results and is discouraged.其实就是说没设置正则项;

  • Lasso(L1)
#%%lasso regression(L1正则项)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asso

np.random.seed(2)
x = 2*np.random.rand(100,1)
#观察值         误差(服从正态分布)
y = 5 + 4*x + np.random.randn(100,1)

reg = Lasso(alpha = 0.4,max_iter=1000000)  #这里无需传入梯度下降的方法 max_iter表示迭代次数
reg.fit(x,y)   #这里的x不用传截距项
print(reg.predict([[2]]))  #这里预测值一定要是矩阵形式(二维数组)
print(reg.intercept_)
print(reg.coef_)

L1和L2正则项同时作用 -- ElasticNet

ElasticNet就是把Loss同时加上了L1正则和L2正则,没啥特别的 $$ Loss_{ElasticNet} = \sum_{i=1}^{m} (\hat{y} - y)^{2} + \lambda \rho \sum_{i=1}^{n} \left\vert \theta_i \right\vert+\frac{\lambda(1-\rho)}{2} \sum_{i=1}^{n} \theta_i^2 $$

ElasticNet例子

#%%ElasticNet (既使用L1,也使用L2)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ElasticNet

np.random.seed(2)
x = 2*np.random.rand(100,1)
#观察值         误差(服从正态分布)
y = 5 + 4*x + np.random.randn(100,1)

reg = ElasticNet(alpha = 0.4,l1_ratio = 0.5,max_iter=1000000)  #这里无需传入梯度下降的方法 max_iter表示迭代次数
reg.fit(x,y)   #这里的x不用传截距项
print(reg.predict([[2]]))  #这里预测值一定要是矩阵形式(二维数组)
print(reg.intercept_)
print(reg.coef_)

多元线性回归的改进Ridge和Lasso就是这样了, 继续下一章吧!pd的Machine Learning